欢迎访问信用揭阳官方网站!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信用动态
  • 国内信闻
  • 省内信闻
  • 本地信闻
本地信闻

揭阳市开展干部“双向互派”,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访问次数:2323
发布时间:2023-05-15

5月9日,揭阳市正式启动干部“双向互派”工作,决定自今年起,每年从揭阳市直单位选派3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每期时间2年;从县镇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分期分批到市直单位跟岗,每批时间半年,以进一步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锻炼,优化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作风形象,推动干部人才资源入县下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

选优选强 “双向奔赴” 

注入推动揭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阶段来,揭阳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抓早抓实重点项目建设,海上风电、传统产业发展迅速,一季度GDP增速全省第二,经济发展取得全新的突破。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制约揭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而破局的关键抓手就是省委部署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此次大规模干部“双向互派”工作,旨在进一步整合全市干部资源,发挥干部人才资源、经验、专业优势,加强市县对口交流,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锻造成潜力板,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揭阳整体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揭阳市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干部“双向互派”工作,认真分析全市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结合干部成长规律和县镇工作实际,精心制定《揭阳市干部“双向互派”工作方案》。“双向互派”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揭阳市直单位、各县区大力支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兴起报名热潮。

此次选派人数之多、所涉领域范围之广,在揭阳市均属首次。为确保人选质量,揭阳按照“挂职跟岗与培养使用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挂职人选侧重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不足两年的干部和近两年专项招录博硕士研究生,跟岗人选则注重选派35周岁以下业务骨干。经过各单位、各个环节层层筛选、严格把关,最终确定首批32名挂职人选和35名跟岗人选,他们绝大部分为85后干部,平均年龄仅30.3岁,正处于干事创业的“黄金期”。

干部要选强,岗位要选准。为了给优选出的“精兵猛将”提供最合适的“用武之地”,揭阳突出人岗相适,紧紧围绕县镇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任务精心定岗,综合考虑挂职人选专业特长、主要经历,推荐给各县区研究确定挂职对象具体岗位,切实保证县镇所需和挂职干部的特长高度契合。同时,统筹安排基层年轻干部到对口上级机关进行学习锻炼。

严管厚爱 育苗墩苗 

跑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加速度”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要加快成长,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靠组织培养。近年来,揭阳市委组织部通过实化“素质培养”、深化“知事识人”、优化“选拔任用”、细化“从严管理”、强化“正向激励”,推进干部工作系统化、全链条建设,特别是注重干部实践锻炼岗位历练,2021年至2022年选派市直单位和县镇党政正职共212人到东莞市跟班学习,努力学先进、联业务、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揭阳市委组织部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目标一以贯之,制定出台了《揭阳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选苗、育苗、墩苗、用苗、护苗”一系列措施,健全完善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本次干部“双向互派”工作正是实施年轻干部压担“墩苗”计划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让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市直年轻干部到基层磨砺淬炼,补齐基层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让缺乏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的基层年轻干部到市直单位跟岗学习,汲取学习市直单位推动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并进一步促进市直单位和地方联系合作,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选派干部不是“一派了之”。揭阳市委组织部强化管理,建立由挂职单位主管、派出单位协管、组织部门总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服务机制,抓细抓实关心关爱激励政策,让干部安心安业、履职尽责。建立“一对一”导师帮带制度,帮助选派干部尽快转变角色定位、熟悉工作内容、提升履职能力。对于异地交流的干部,要加强关心鼓励,切实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则要及时会同接收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定期了解挂职跟岗干部工作表现和培养锻炼情况,建立干部“成长档案”。

一线岗位是培养考察干部的“赛马场”,让年轻干部在练中学、学中进。通过干部“双向互派”,让挂职跟岗干部到一线岗位锻炼,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探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地方发展特点和人民群众期盼的高质量发展举措,学习各地各单位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措施,提前预判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做好防范,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

此次安排熟悉农业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方面有独特见解的干部到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县区挂职,他们表示,下去挂职后,将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整合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